最近幾年間,在全球范圍內都呈現出快速增長的趨勢。
工業機器人雖然誕生已久,但始終是工業領域重要競爭力的體現。
行業內,第一梯隊企業希望進一步擴大自己的領先優勢,而作為起步較晚的國內工業機器人企業,正努力“后發制人”,爭取實現“彎道超車”。
機器人行業洗牌將至
在2016年-2017年期間,資本和政策都在大力推動工業機器人產業的發展,全球工業機器人發展十分迅猛。
不過,進入2018年后,工業機器人的市場發生了變化,失去之前的強勢,到了2019年,整個工業機器人行業逐漸低迷。
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(CRIA)公布的數據顯示,2018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全年累計銷售13.5萬臺,較2017年減少了6000臺,同比下降3.75%,在繼國產品牌占有率五年首降之后,國產工業機器人的市場銷量也迎來首次下降。
2007-2018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出貨量
數據來源:國際機器人聯合會(IFR)
工業機器人銷量下滑,直接受到影響的就是機器人廠家。對于國產品牌而言,這個“冬天”則顯得格外寒冷。
目前,國產工業機器人發展正面臨銷售下降、增長減緩、盈利困難的尷尬局面。
銷量為何走“下坡路”?
1)下游行業機器人需求量減少
對于工業機器人而言,最大銷量的行業應用在汽車制造和3C行業制造領域,而2019年汽車、3C兩大領域的需求短期內有限釋放,長尾市場需求拉動力有限,下半年預測難有轉變。
中國工業機器人各行業使用占比情況
根據中國汽車協會公布的數據顯示,2018年中國汽車銷量為2800萬輛,同比下降3%,是1990年以來的首次負增長,同時中汽協對2019年的汽車銷量也并不樂觀,預計銷量與2018年持平。
我國汽車銷量當月值數據(來源:國家統計局)
3C行業的情況和汽車幾乎如出一轍,近年來智能機市場的飽和、創新的乏力,導致智能機出貨量下降,各大品牌的生產規模也在放緩。5G手機的發展還存在一些不確定性,使得整個行業對投資也更加謹慎。
我國手機季度銷量數據(來源:wind)
2)國外品牌加速國內布局,蠶食國產機器人市場份額
在工業機器人領域,瑞士的、德國的KUKA、日本的發那科和安川占據了全球工業機器人市場的“半壁江山”。
在中國市場,四大家族的市場占有率達到了57%,留給其他外國品牌和國產品牌的份額不足一半。
中國作為目前全球最大的工業機器人市場,同時隨著人口紅利的消失,未來幾年中國的工業機器人需求量巨大,四大家族自然也不會放棄這個“大蛋糕”,紛紛選擇在華建廠或設立研發中心。
“四大家族”中國布局情況
ABB
◆2015年收購Gomtec加碼協作機器人業務
◆2016年收購瑞典系統集成公司SVIA
◆2017年收購貝加萊與GE工業系統業務,截止2017年底ABB擁有研發 制造 銷售和工程服務等全方位業務活動
◆2018年5月ABB重慶應用中心正式開業,為客戶提供應用開發,前端銷售,系統集成等全價值鏈業務支持
◆2018年10月宣布將在中國投資約10億人民幣新建一座其全球最大、最先進、最具柔性的機器人工廠
◆2018年1月庫卡在上海投產第2家工廠,將產能提高至目前的2.5萬臺
◆2018年3月在順德開啟全球第二大制造工廠,預計到2024年基地機器人產能將達到每年7.5萬臺,同期KUKA在華機器人總產能將達到10萬臺
發那科
◆2016年發那科投資1億元簽約重慶技術中心項目,到2020年力爭年產工業機器人1萬臺,服務機器人和特種機器人2萬臺的能力
◆2018年在華南基地動工,主要包括機器人及機器人系統研發生產制造等
◆2019年其繼日本之外的全球最大機器人生產基地即將登陸上海,該項目總投資約 15 億元人民幣。
◆2018年10月宣布將在中國投資約10億人民幣新建一座其全球最大、最先進、最具柔性的機器人工廠
截至目前四大家族在國內均有布局,他們通過與政府合作的方式,加速自身在中國的布局,以此不斷降低成本,縮短供貨周期,進一步提高競爭力。
3)產業與技術空心化,性能和成本都不具備優勢
減速器、伺服系統、控制器3大核心零部件約占了整個機器人成本的70%,根據中國機器人產業相關數據表明2015年我國在減速器、伺服系統、控制器三大核心零部件的進口比例高達75%、80%、80%。
核心零部件占機器人成本的比率圖